三伏天人体的“养生黄金期”,谨记“6做、6不做”
2025-7-20
俗话说“冬养三九,夏养三伏”,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,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,可趁势驱赶体内存留的寒邪。
今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为:
初伏:7月20日至7月29日,共10天;
中伏:7月30日至8月8日,共10天;
末伏:8月9日至8月18日,共10天。
三伏天虽是养生好时机,却也让人“备受煎熬”,在一年中温度高、湿度大的日子里,身体面临着以下几个健康“烤”验:
1、脑血管煎熬
气温高于32度时,脑卒中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%。德国研究发现,夜间高温也会增加中风发病风险。
2、心脏负担大
高温高湿的坏境可能导致血液粘稠、血氧含量下降、心肌耗氧量增加,增加心脏泵血负荷,引起心肌缺血,心力衰竭甚至心肌梗死。
3、呼吸不顺畅
肺对体内的津液输布、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。三伏天肺被湿气所困,人体会出现胸闷、呼吸不畅黏痰增多等症状。
4、胃肠道受困
三伏天湿邪易入侵,致脾气受损,表现为腹胀,食欲不振等。脾胃虚弱后,导致蠕动下排功能减弱,使大便黏滞。湿热环境更利于有害菌增殖。腹泻风险也会升高。
5、更容易中暑
相同气温下,湿度越大,体感温度越高。高温高湿的三伏天会直接影响身体散热功能,更容易发生中暑。
6、情绪被连累
持续高温会连累情绪调节中枢,情绪中暑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,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,易生气等。
7、睡眠质量差
在气温超过30度的夜晚,人均睡眠时间约减少14分钟。较为适宜的睡眠环境温度是24-25度,室温太高可能会中断睡眠,导致入睡困难、睡眠质量差、睡眠减少。
在闷热潮湿、人体容易被寒邪侵袭的三伏天,养生需牢记“6做”、“6不做”:
“6做”
1、温度设置26℃
夏季吹空调,建议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℃-28℃的“黄金区间”,既不会因温度过低导致空调病,又能让人感觉舒适,同时相对省电。
2、适当步行出汗
养生需要遵循自然规律,该出汗时就要出汗,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外出走走,一般40分钟左右,适当出汗。
3、多喝温水
夏季出汗量大,适当补水是预防中风的关键,每天可喝1500ml的温开水,小口饮用。
4、喝热茶补钾
三伏天容易出汗,除了适当补水之外,还需要喝点热茶补钾,例如绿茶、红茶、菊花茶,都含有丰富的钾元素。
5、喝三豆汤祛湿
俗话说,夏季吃豆胜过吃肉。夏季天气炎热,人容易没有胃口,此时可以用赤小豆、绿豆、黑豆各30g煮汤,可健脾祛湿。
6、睡午觉补精气
夏季气温高,昼长夜短,人体消耗大,容易感到疲劳。中午午休15-30分钟,可以很好地缓解疲劳,补充精气神。
“6不做”
1、常冲凉水澡
夏季出汗后,毛孔张开,再用凉水冲澡非常容易感冒,并且还可能引起血压上升、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。
2、冷风对着吹
冷风直吹,会导致肌肉痉挛(如“落枕”)、关节疼痛,甚至引发面瘫。因此,建议调整空调出风口方向,避免直吹头部、颈部和腰部。
3、不开窗通风
三伏天天气炎热,不少人会选择关窗防止热气进入。其实,潮湿闷热、通风差的室内易引发中暑,而且使用空调不开窗换气,空气质量会变差,反而致病。
4、光脚踩地板
三伏天天气炎热,家里开了空调后,地板是凉的,光脚走路容易导致足部受凉,把“凉”带到腹部,出现腹泻、腹痛的状况。
5、情绪太激动
炎炎夏日,人难免心浮气躁,情绪容易上头。这个时候,更要放松心态,不急不躁,遇到不顺心的事转移情绪。
6、冷饮不离手
冰淇淋、雪糕这之类的冷饮都是夏天经常吃的,但一定要适量,过度食用容易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的情况。
三伏天已至,既要避暑降温,又不可过度贪凉。正确养生,才能让身体变得更好!